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

頂山仔

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頂山村縣道南25之西側康熙末年,漳州府居民結伴渡臺,發現臺江東畔有一形若鯉魚之小嶼,嶼北有沙丘如魚目(位在頂山國小北面約70公尺處),東面兩小丘如魚鰭(位在頂山道路東面約50公尺鹽田內及代天府南廂房東南角100公尺處),鯉魚尾部開叉,中有深溝,船筏可自由出入,是天然的漁港;且淺處可養蚶蛤,深處可捕魚,遂建寮定居於此,名曰蚶寮山仔。

雍正11年(1733)漳州人陳教奉三山國王來臺,在蚶寮山仔捕魚養蚶維生,並在乾隆年間於聚落東南方圍魚塭養魚,塭名合記魚塭(俗稱貓耳魚塭),為此地開墾魚塭之始。陳教之長子文通生有五子,此五人即為頂山仔人所謂的陳姓五房祖。文通死後合記魚塭已達百餘甲,遺留五子均分。
清道光3年(1823)暴風雨曾文溪改道,魚塭流失,蚶寮山仔周圍淺海地區陸浮,但土地鹽份仍重,無法闢為農田;又子孫繁衍眾多,土地贍養力漸低落,部分居民遂南移至下山仔寮及中寮,蚶寮山仔因位在下山仔寮之北(頂頭),又名頂山仔寮。故此3庄有濃厚的兄弟情誼。
魚塭流失後,居民胼手胝足重新圍築魚塭,養殖虱目魚,居民主要的經濟活動由漁撈轉變為養殖。此後頂山村一直為臺灣西南沿海最重要的虱目魚養殖區,由於頂山仔虱目魚肉質肥美,日治時期還曾被列為契作,戰後有臺南縣的生產中心在北門區,北門區的生產中心在七股鄉,七股鄉的生產中心在頂山村,頂山村的生產中心在陳姓一族之說。
日昭和13年(1938)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徵收本村周圍約五百甲漁塭,改為鹽田。除了少數富有者挾資本移出,或承租未變動之魚塭繼續經營外,其餘庄民均承攬鹽田,主要經濟活動由養殖業轉變為鹽業。
近幾年來隨著鹽業的沒落,年輕一輩的中壯年人口陸續往外移居到城市以求發展。村子裡的人口組成以老人和小孩居多,房舍建築在形式上也以平房為主,樓房的興建仍不算多數。村莊外圍則有五座土崙具有歷史意義,據傳當年設置乃為風水之考量。
頂山仔聚落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府,創於清光緒18年(1892),初名保興宮,主祀五王千歲,天上聖母,池府千歲。庄民向外移墾時,下山仔寮分得池府千歲,中寮分得天上聖母,頂山仔留下開基神五王千歲。民國63~65年重建,改名代天府。廟南則有一王船閣,但僅有祀船現象,無王醮或王船祭典。民國76年以後參與(佳里金唐殿主辦)遶境活動,王船安置於鐵牛車上,隨香陣出巡,這也成為今日王船全貌,堪稱一大特色。庄內另有三山國王廟,奉祀陳姓開基神三山國王。

文章出處: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2043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